我是恐惧,《头脑特工队》里,怕打雷的那个情绪小人儿;《芈月传》里,芈月种种夸张的恐惧表情包背后的主导者。
现在,有一项的科研成果,与我这个情绪有关。
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段树民院士和汪浩研究员,对恐惧情绪产生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合作研究。他们发现,大脑中两个关键的神经核团,对小鼠的先天性恐惧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项基础研究,能够为恐惧诱发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相关论文在《NatureNeuroscience》(《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
接下来,我将结合浙大两位科学家的讲解,向大家介绍这项成果。
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专业名词,不要恐惧哦。
每次都拿小老鼠做实验
大脑里有对开关能控制恐惧
来看实验室的一个特定装置,像是一幕舞台剧——
一个培养皿里,有一种化合物TMT,它来自一种红狐狸的尿液,用来诱导出老鼠的恐惧情绪。
老鼠天生怕狐狸,怕到什么程度?
一秒钟前,实验室的小老鼠还在这个空间里活蹦乱跳。突然,科学家滴一滴TMT到小鼠活动区域,嗅觉灵敏的它深切地感到:狐狸来了。
小老鼠仿佛“被点穴”了一样,一动不动,只有尾巴在摇摆,应该说是颤抖造成的。
当然,光是不动,不能说明它害怕了。老鼠并没有眼白,黑漆漆的眼睛很难透露它的惊慌表情。
但是紧接着,心率、血压等植物性神经指标上升,包括血液中应激激素含量的飙升,都出卖了小鼠,它极度恐惧。
这只小老鼠不一般,它头上有一根天线,像京剧演员戴的翎子。这是光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这根“天线”能够通过植入在它大脑中的光纤,来调控特异的神经元的活动。
有意思的是,GABA神经元中,有两个亚型神经元,成为一对控制恐惧情绪的开关,但是它们两个的控制方法正好相反。
“当我们抑制GABA神经元中的一个亚型神经元PV阳性,小鼠就会变得‘胆大’,红狐狸尿味不再让它‘闻风丧胆’。相反,即使在没有外界气味诱导的情况下,只要激活这种神经元,小鼠都会产生逃避、心跳加速、失禁等恐惧症状。”段树民告诉记者。
而另一种亚型SOM阳性神经元,则表现为相反的调节作用——激活SOM,小鼠“胆大如牛”,不知道害怕是什么玩意。
团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LDT核团控制恐惧的神经元的上游是一种叫做僵核的核团。已有的研究显示:僵核与抑郁症、焦虑有很大关系,主要参与调控人和动物的负面情绪。
这项研究和生活密切相关
治疗抑郁症有了新希望
这项大脑科学的基础研究,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意义?
过度的恐惧,是焦虑甚至更严重的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原因。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抑郁障碍人群排名,预计达到6100万。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目前已成为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它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那么如果人们知道怎么从生理上直接调控恐惧,这些疾病的治疗,就有了新的希望。
而且探索人类大脑奥秘的研究,对于增进人类将来的忠实助手——机器人的情商开发,也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机器人通常能执行一些、反复性工作,但涉及情感性的任务,它们往往“不解风情”。
人工智能技术“感受”人类情感是这一研究领域重要、的一个方向。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主任罗曼·扬波利斯基认为,计算机能够理解语言的能力,终会向人和计算机“无缝沟通”的方向发展。
一些商家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判断顾客在网络购物时是否满意。例如顾客看着一件衣服说:“我想要这个样式的外套,但要更暖和一点。”人工智能客服可以理解顾客的这种要求,甚至更多。
基础研究和应用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做人脑实验。浙大拥有很好的科研条件,医学院拥有一座中国人脑库,里面31例新鲜人脑,包含了患有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和正常的大脑。“接下去除了进一步研究这两类神经元为什么能够控制恐惧,我们也会展开人脑测试。”汪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