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非语言沟通
比如说眼神、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说话的声音、语音、语调,
是这样一些特征、这样一些信息传递了什么。
一般我们家长想让孩子做什么,我们就告诉他“你一定要做”什么;
想今天他不做什么,就是“你一定不要做”什么,
但是这样的沟通很多家长也都告诉我说效果很差,效果差在哪,当你说你一定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对他有信心吗?
你如果有信心,你的眼神就是充满了信任的、你的表情就是舒展的、你的身体动作是特自然和灵活的,
你发自内心相信他能做的时候说孩子要做什么,你言语一致的信息他就会按照你跟他沟通的信息去做。
02非语言的沟通暴露了家长潜意识的东西
有一个例子非常有趣,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中学,
那天正好高考,高考考场的门口,
因为车特别堵,我车停在那,天比较热,窗户开着,
就听见窗外一对母女的对话。母亲搀着女儿,看着意思要去高考的考场,
然后问,女儿你紧张吗?女儿说我不紧张,妈妈说“你可千万不要紧张”,她说“千万不要”又震颤、又结巴,预料里表现出很多焦虑,
女儿说“是,我一定不紧张”。
就是妈妈跟孩子这次沟通,通过言语信息沟通的是,“请你放松不要紧张”,
但是非言语沟通的是,“你怎么还没紧张起来,我都紧张成这样了,
你难道还不紧张吗”。
我想这个例子可能充分说明了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
人有这么一种本能,
当你说的口头语言和你的非言语或者身体的表情动作和语调跟你说的口头语言不一致的时候,
人们更相信非语言,所以这是好多家长没有注意到的一件事。
非言语的内容是不是会透露出这个家长潜意识里边的东西?
就是在他内心里对这个孩子到底有没有信任,
如果我从内心觉得这个孩子肯定好不了,
然后说你一定要好学习,这个孩子听到的就是妈妈不相信我能学习好。
当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对他的信任的时候,他是没有自信做好事情的。
所以家长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
可能你说的话是你希望的那些东西,
可是你说话的时候你的身体语言、你的动作、你的表情、你的语调,
包括你的眼神,透露出来的是你内心里边真实的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一定要注意到你对孩子说的话应该是发自你内心的,
或者换句话说你希望孩子做到的跟你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一致的,
你的言语和非言语搭配的才好、作用才好。
甚至有的时候,可以把言语去掉,直接用非言语。
比如我信任这个孩子,我用特别亲切、慈祥和充满了信心的样子看这个孩子,
比如他问“爸爸,你觉得我能做好吗?
”没说话这个孩子有可能就得到鼓舞,比你直接说,我相信你,
但是表情是这样,这孩子觉得你不信任,
但是你如果亲切、柔和、慈祥、肯定的眼神、表情,
然后略微点点头,孩子觉得特别真实。
所以我希望家长学会这些。
还有一些我在心理咨询里看到的问题,
总结到孩子和家长相互交往当中非言语的重要性,
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拥抱孩子,这个意义特别大。
就是你什么都不说,也不用说我多么爱你,把他拉过来抱着他,
当然是青春期以前,不管是妈妈抱儿子还是爸爸抱女儿,青春期以后就不自然了。
刚刚有一个嘉宾说的一点,
只要你见到孩子用你特别亲切的情感去拥抱他,比你给他买多少东西都重要。
这种非言语沟通,比如我是一个家长,
我可能已经意识到我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总是在鼓励他,
但是其实我对他特别没谱、特别没底,
我发现我需要改变一些做法的时候,我有什么事情要做的呢?
03不要对孩子说假话
不要对孩子说假话,比如特不信任你学习好的时候,
妈相信你一定能力学习好,孩子迅速的能解读到非言语信息是否定的,
如果你对他总体上没有信心,
能不能找比如这个孩子外语写的特好、物理学的特好,妈妈特别相信你能把物理学好,
或者爸爸觉得你英语学习特别好,你要把这个经验与于其他学科,爸爸相信肯定也都能学好。
这种你说的时候,
因为发自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言语和非言语是一致的,对孩子就有帮助了。
不要说假话,尤其孩子是骗不了的。
首先,你不要去把一些你希望达成的目标,变成说我知道你已经是这样,其实孩子能够感知到你是在讲假话。
第二,你要把他一个具体的能做好的小事跟他来做沟通,不要假大空,孩子,你真棒,你是棒的,你这样说等于什么都没有夸他,等于他有做的好的地方、还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说了等于没说。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各门功课都特别好,
现在不好,不要说我希望你都学好,
而是说我看你的外语或者你的数学90多分,
这没有说假话,证明你有学习能力,
我希望你把学数学的经验用于其他地方去,这也没说假话,
言语和非言语一致,对他的能力又肯定,对他的希望是充满了真诚,效果就好多了。
时下抱怨孩子的母亲越来越多,本质原因在于:"我对你付出那么多,几乎为你搭上性命!为了你,我早起晚睡,寝食不安,现在要你做点事居然这么难??"这是收支失衡所致,并非某句话或某件事。因此不妨问下自己:"我为什么不顾一切地投入,是为了快乐,还是不安?"如此与孩子交流的效果也就不同了。
孩子的错误分大中小三种,大错必须纠正,而且马上实施,并要负起责任,如破坏公物或伤人惹祸;中错要问清事由,协商处理,如撒谎、拿东西(不要说偷)等;小错可观察一下,如果孩子有向教训学习的机会,那么不免欲擒故纵,吃亏后再告诉他个中缘由。然而,错无论大中小,家长的反应应该是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