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往往仅追求身体无病,提到心理疾病就觉得是精神病,讳莫如深。事实上,我国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超过15%。但是严重精神障碍即人们普遍认知中的精神病仅占1%,神经官能症、抑郁等轻型障碍占大多数,心理亚健康人群更是无法估算。
内向孩子想去演电影
小雅(化名),今年20岁,已经复读第2年,未来目标明确,想当一个演员。她的妈妈一直劝她根据专长选择科目,但她坚持一定要读电影专业,并希望有机会去好莱坞拍大片。令妈妈纳闷的是,这孩子一直个性内向,跟学校同学处不来,也对学校课业毫无兴趣。高中时还曾被诊断为抑郁症,近两年坚持服抗抑郁药,近因感觉良好便擅自停了药。
没想到一停药,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活泼开朗,信心特足,起初觉得这样挺好的,但没想到她的目标越来越大,似乎有点夸张过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小雅之前因为对课业无兴趣、觉得自己没用等表现,在医院被确诊抑郁症,近期停药后却出现躁狂的表现,被诊断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有抑郁但非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以躁狂或抑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类疾病。需要注意的,障碍表现是「双相」而不是「两极」——躁狂和抑郁并不是处在两个极端上的心境状态,而是同样的一个内在问题反映出的不同状态。
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有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死亡。据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患者自杀率较普通人群高10倍。
双相障碍更青睐年轻人
双相障碍的临床误诊非常多,尤其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部分病人一开始表现躁狂,家人难觉异常,患者本身自我感觉良好更无看病的意识,一直到陷入长时间的自责焦虑、消极轻生的情绪后,身边人这才发现情况不对。
而此时患者就医时,就容易诊断为抑郁症。据统计,大约有20.8%的双相障碍患者初诊被当作抑郁症患者来进行治疗。双相障碍通常从成年早期开始,多在35岁以前发病,好发的年龄层在15~19岁之间。
抑郁症与双相障碍之间的区别
具体判断方法,可以填写心境障碍问卷,由13个条目(内容有躁狂或轻躁狂症状)组成的自评问卷,患者回答「是」或「否」即可。每答一题「是」则加1分,如果问卷终得分在3分以上,则更可能是双相障碍而非单纯抑郁。
注意!双相障碍按抑郁治会有反效果
虽然双相障碍和抑郁症都属于心境障碍,但在治疗原则上有不同。一般来说,双相障碍需要注意治疗和预防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而抑郁症的治疗可以只专注于抑郁症状和预防抑郁症。
如果按照抑郁症治疗双相障碍,一开始可能会对解除抑郁有一定作用,之后反而会越治越坏——发作频率更快,治疗难度更大,自杀风险更高。
令人忧心的是,除了发病率高误诊率高,双相障碍的复发率也很高。研究发现,自然随访4~5年时间,双相障碍的复发率高达75%,4年的随访发现,双相障碍1年的复发率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