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刚刚出生,是一个孤立无援而又没有一点生存能力的小生灵,他们从降生时起,就在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需要:发展依恋行为。到了七八个月时,婴儿看到陌生人靠近,他们就会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所在,而当他接近母亲时,一般是伸手臂作出欲抱的姿势。这说明此时的婴儿已能敏锐地辩别熟人和生人了,这样,婴儿真正的依恋行为便产生了。
20世纪5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次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依恋可以看做是儿童与其抚养者之间产生的情感联结,依恋对象会给婴儿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创设“陌生情景”,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抵抗型依恋。1990年,Main等提出依恋的第四种类型,即混乱的依恋或不安全一一解体型依恋。
下面我们可以来分别了解一下不同的依恋类型,您也可以据此来思考判断一下您和您的孩子的依恋类型为何。
安全型(有70%左石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在实验室中,他们积极的和母亲一起探索新玩具,在母亲离场时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见到母亲回来时非常高兴,和母亲有拥抱等热烈的身体接触。母亲在场时,将母亲看做“安全基地”,敢同陌生人一起玩耍。
回避型(有20%左右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对这类孩子来说,母亲在场与否对他们的影响不大,母亲在场时婴儿没有过多的兴趣,母亲离开时没有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没有激动的情感反应,回避和她接触。这类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与母亲间亲密的依恋关系。
反抗型(大约有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婴儿在进入陌生的实验室后,虽然有母亲陪伴,但是己经出现明显的焦虑,在母亲离场后焦虑表现得更加突出,母亲回来后表现出双重情感,既想靠近母亲,又有些怨恨她的离开。
不安全一一解体型
不安全一一解体型依恋儿童对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近或接触,与陌生人交往少,不友好。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常常是以上三种类型儿童的混合特点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稀奇古怪的行为。研究表明,此类型儿童是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其攻击性水平六倍于安全型儿童,而且极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
总之,对儿童而言,寻求亲密的关系是依恋的核心和表现,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的本质原因,其意义就在于孩子可以从亲密关系中获得关爱、安全感等心理需求。
依恋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人际关系的基础,安全的依恋类型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的尊重与同情心的流露。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医师就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情况,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结果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业成就就明显的因素。
所以,父母与孩子的依恋类型需要得到家长们的重视,而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安全的依恋类型,将在我们后续的文章中继续为您介绍。